改編自Antony Johnston的圖像小說《The Coldest City》,《極凍之城》述說了一則冷戰時期的間諜故事。
有別於原著小說,這部電影原文片名為「Atomic Blonde」,atomic 除字面意思「原子的」,還有「強大的」之意——有若原子般強大的金髮女子,即指女主角Lorraine。較於原著,英文片名突顯了主角Lorraine,而中譯則可謂忠於原著。
《極凍之城》的故事發生於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。序幕,便以美國雷根總統對蘇俄戈巴契夫的說話開啟——“East and West do not mistrust each other because we are armed; we are armed because we mistrust.” 這段呼籲彼此建立信任、終結冷戰局面的言詞,與劇情有著巧妙的映照。間諜故事的重要元素:不信任,於此已然點出。
以倒敘與插敘的方式展開劇情,本片在細節的鋪陳上十分用心,對多方間諜之間的猜忌與謀劃有深刻的描寫,令觀眾一窺間諜世界的樣貌,然而片中人物關係錯綜,故事資訊量亦屬龐大,使故事略顯複雜。(劇情分析請參見:【劇情分析】極凍之城 Atomic Blonde (2017)。)
不過,《極凍之城》在藝術方面可謂甚佳。配樂無疑是一大特色。本片使用了大量科技舞曲(Techno)和電子迷幻樂增添劇情的節奏感,其中多首歌曲出自於1980年代,即本片故事發生之年代,遙相呼應著背景,亦使電影與歷史有了連結。(配樂請參見:【配樂】極凍之城 Atomic Blonde (2017)。)
畫面感的經營亦甚為出色,本片運用了各種色調來營造不同氛圍:其大多數場景在德國,此部分大致可區分為東西柏林——東柏林以灰階冷色系為主調,營造出共產主義下壓抑的氣氛;西柏林則多用霓虹光影突顯資本主義下自由繽紛的迷幻世界。而偵訊室以暗淡的色彩襯托偵訊時的冷肅,夜店、酒吧和旅館則以紅、綠、藍三原色相疊,交織著熱情與冷峻,鮮明光彩與主角們各懷鬼胎的黑暗面有著顯著對比。
本片尚呈現了冷戰時期德國柏林的景象:從冷戰時軍警環繞、圍牆塗鴉遍佈、抗議示威不斷,至柏林圍牆倒塌時煙火綻放、人們齊聲歡呼……此些種種,皆是成就《極凍之城》藝術美感的重要元素。
同時,本片也不乏張力十足的動作戲碼。曾任多部電影動作執導的大衛雷奇(David Leitch),繼2014年(不掛名執導)《捍衛任務》後再執導筒,片中充分展現了令人讚賞的打鬥橋段,Lorraine手持水管以一敵眾的場面,以及電影後段樓梯間的大戰,無非本片精彩之處。而後者尤為突出。近乎十分鐘的一鏡到底,毫無配樂卻更寫實且引人入勝,飾演Lorraine的Charlize Theron亦親自上陣武打,俐落演出了這位身手矯捷、智慧與暴力兼具的特務。
人物方面,Charlize Theron將Lorraine的冷靜內斂表現得細膩,同時展露出角色具層次的爆發力,其演出實為不凡。
飾演David Percival的James McAvoy雖然戲份不多,卻著實融入了這位玩世不恭且深藏不露的獨特角色。
而Delphine Lasalle雖不若Lorraine強悍,卻擁有難能可貴的真誠,於勇敢與畏懼間徘徊,Sofia Boutella將此角色的情緒掌握到位。
至於蘇俄陣營之首Aleksander Bremovych,則是由Roland Møller飾演,有別於《拆彈少年》中善良的士官長,此次其角色擁有殺人不眨眼的殘酷,而Roland Møller確實在極少的戲份中將其展現。
《極凍之城》藉由冷戰時期的歷史背景,建構出一個間諜們的世界,在無法信任任何人的年代裡,上演著一齣齣爾虞我詐的戲碼,同時回應了片頭雷根總統的喊話:無論圍牆被推倒與否、冷戰終結與否,在間諜的世界裡永遠沒有全然的信任——又或是說,不僅是間諜。在利益關係充斥的社會裡,不信任一直存在,高牆亦然。
(此外,片中有一段Lorraine於電影院與蘇俄探員的交戰,影廳播放著《潛行者》(Сталкер, 1979),是俄國導演安德烈‧塔可夫斯基(Андре́й Тарко́вский)的經典作品,其以高度的隱喻與寧靜的影像探討靈魂的本質,穿插於本片之中,有著獨特的意涵。)
(圖片出處:Google search)
留言列表